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主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中国革命形势,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命题,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宽广的国际视野,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性飞跃。
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以时代需要为依据,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当下问题的内生动力。同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也是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观点的创新和发展。同志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特点,赋予“实事求是”以“解放思想”的新内涵。同志还创造性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小康”社会理想与“中国式的现代化”两大理念,将古老命题注入时代气息,使得人的政治理想富有了民族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不断提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根植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从理论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开放性理论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的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土壤并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才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摆脱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体特点相结合,以特有的民族特点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化”。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定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价值、民族特色、时代内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从实践层面而言,如何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好地履行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这就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武装头脑、引领实践、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重中之重,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凝聚、提炼经验总结,系统回答了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再表明,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阐明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并非教条一般,坚持“两个结合”,实际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特质,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内在机理。
“两个结合”的论断,以其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宽广的历史视野,大大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谋求新作为,逐步发展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在开放中继续发展、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20CZS013)、重庆工商大学人才项目(批准号:1955080)研究成果)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